Hi, my name is Kiu|關於我不叫洋名的理由

我是個沒有英文名字的香港人。
不是拼音名字的 K-I-U,而是真正的洋人名字。從小到大,我始終覺得英文名的那個「我」不是我。
為什麼香港人幾乎十個有九個都有英文名字?原因不難猜:英國殖民地的背景,讓「會英文」長期被視為有地位、有前途的象徵。讀英文中學比讀中文的好,懂英文彷彿自動高人一等。而改一個洋名,看起來就像是進入這個「上流遊戲」的入場門票。
我自己承認,我是崇洋的。但就算如此,我還是沒有洋名。
我也曾嘗試。小學時,英文課開始那天,我有了第一個英文名 Jenny。我甚至不記得是媽媽、老師還是我自己選的,反正當時翻著字典後面的「英文名字大全」,亂指一個就定了。後來,我迷上陳慧琳,改成了 Kelly。再後來迷上《Biohazard》,變成 Claire、Jill。中二病最嚴重的時候,我自創一個很中二的名字:Qeezy,連我自己都不太知道怎麼唸。
Qeezy 是我「用最久的英文名」,但還是沒能撐太久。再後來,因為追美劇《Nikita》,我變成了 Alex,甚至有好一陣子在職場也這麼自我介紹。幾位老闆只記得我叫 Alex,完全不記得我本名。
我換過六個英文名字,比我換男朋友還快。
但最終,我還是回到最初的自己。
我的中文名字是媽媽找風水師傅特別改的,裡面藏著她對我的祝福與期望。Kiu,是我的拼音名,也是我的日常。唸起來像 James Bond 裡的 Q,又有點像 Cute,但沒那個 T 音。
我介紹自己時總是:「Hi, my name is Kiu.」——因為我真的叫 Kiu。也許因為不常見,很多外國朋友都說我這個名字既特別又好記。曾有人搭訕我說:「Your name is Kiu… and you are very cute.」我不是 cute girl,我知道。但這樣的名字讓人記得我,是一種有趣的緣分。
回頭看,我始終覺得那些英文名從來不是我。別人叫我,我經常反應不過來,因為那個名字從來不曾真正進入我的身體。我不是混血,不是洋人,我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。我喜歡自己的名字,它是我媽媽送我的第二份人生禮物。
有了這份認同,我才更明白,名字不只是叫法,而是一種選擇,一種對自我的認可與尊重。
我知道我不完美,但我會努力變得更好。
我雖不是美人,卻希望靠氣質取勝。
有沒有英文名字不重要,有名字代表你喜歡的自己才重要。
所以,如果你叫 Anna、Emma 或 Peter,只要你喜歡,開心就好。
但如果你也曾對名字猶豫過,那就跟我一樣,誠實地問自己一句:
你現在用的這個名字,會讓你笑著說出:Hi, my name is ______ 嗎?